找到相关内容122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理论对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之影响

    有;另一方面,佛家又反对迷执于“空”、主张“当色即色”,借有悟空,认为佛性就在现前,不在彼岸,领悟佛性不假外求,应“随物应机”、“当机悟道”。罗什《大乘大义》:“青青翠竹,尽是法身;郁郁黄花,莫非...观照的直接性, 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9:“现谓现前。明了现前,观此现境,故名现观”。 因此“现观”又可解为“直观”。任继愈主编的《中国佛教史》第1 卷指出:“大乘佛教所提倡的‘现观’、‘亲证’,...

    祁志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85440701.html
  • 魏晋佛性论

    ldquo;法性常住,为无耶?为有耶?若无如虚空,则与有绝,不应言性住;若有而常住,则堕常见;若无而常住,则堕断见;若不有不无,则必有异乎有无者”。(注:《大乘大义》卷中。)这就是说,关于法性...这时期,慧远的法性观接近大乘般若空宗,但仍有小乘将法性做为实有自性不变的影响。   (二)法性非有非无、法性无性   这是本于鸠摩罗什中观思想的“法性论”。中观思想,即印度...

    姚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0240713.html
  • 鸠摩罗什法师

    内心的谦虚。[32]在《大乘大义》中罗什也对慧远所提出问题的深度表示惊讶。此时已有道生、慧叡、慧严、慧观等人从庐山前往长安,罗什法师肯定从他们口中得知慧远的情况。面对“神韵严肃,容止方梭。”[33]“...  一代高僧鸠摩罗什法师(344-413)是在401年进入长安的,这时候的他已是58岁的高龄了,虽然在长安只有十余年,但是他为中国佛教的贡献叹莫能喻,僧祐就曾评价说:“表发挥翰,克明经奥,大乘微言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1941383.html
  • 论师的佛陀观(三)

    大乘大义》大正45.125下)  这是说,世尊为大众说法时,与会的大众,随各人的欲乐、根机,听到的各各不同,似乎世尊专为自己说法似的。这样,和《婆沙论》所引的“伽他”相通。如:  佛以一音演说法,...。二、有部主张“八支圣道是正法轮,非如来语皆转法轮”,“世尊亦有不如义言”,所以“佛所说经非皆了义,佛自说有不了义经”了。  大乘佛法时代,如龙树、无著等,对于经典之了义与否,亦有精辟的解释。如龙树...

    释悟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3444468.html
  • 佛教“会通”“和会”释义

    416)《大乘大义》云:“若不会通其趣,则遍之说,非常智所了之者,则有其人。”(T45.141c)僧肇(384-414)《涅槃无名论》云:“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。同我则非复有无,异我则乖于会通。...本末”一语 ,但那是指诠释经典时用会通本末的方法,与宗密用法不同。不过,澄观在同书中也曾详细论述五教之会通,他说:“第三、立教开宗,……教类有五,即贤首所立,广有别,大同天台,但加顿教,今先用之,后...

    王开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0246837.html
  • 魏晋佛性论——兼谈玄学情性论

    虚空,则与有绝,不应言性住;若有而常住,则堕常见;若无而常住,则堕断见;若不有不无,则必有异乎有无者”。(注:《大乘大义》卷中。)这就是说,关于法性,是有,是无,还是不有不无,可有三种...ldquo;至极”、“极”。认为若能体悟到法性,真正明了世界的本质是空无、永恒不变这一最高真理,也就从精神上超落了尘俗,获得了佛性。这时期,慧远的法性观接近大乘般若空宗,但...

    姚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4050953.html
  • 王灵均: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思想文化意蕴

    ;以上理论主张满足了当时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文化心理需要,加之慧远本人又是一位兼修内外的博学多才的学者,一时 庐山成为东晋后期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。从慧远与当时远在长安的鸠摩罗什的书信问答的《大乘大义》可以看出:鸠摩罗什站在比较纯粹的印度本土大乘中观学派 的立场上,对慧远所持“四大”是“实”、“自性”是“有”、“法身”永存的观点,持严峻态度,甚至指斥慧远所言近乎“戏论”。应当说,慧远的主张带有浓厚 ...

    王灵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62162317.html
  • 从佛教的价值观看佛教未来的方向

    教义的问答,被辑成《大乘大义》,至今流传。这是佛教用和平、友好和对真理的探讨,把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联结起来的典范。东晋末年,政治斗争激烈,慧远周旋于殷仲堪、王谧、刘裕、庐循等各种政治之间,在力所能及的...  佛教对世界人生的价值,往往表现在它自身的价值观上。大乘之所以最后在中国扎根,成为佛教北传的基地,原因之一,是它的价值观同中国的文化传统接壤,为中国人所喜爱。三国时的康僧会,将六波罗蜜呼应到儒家孝慈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0564088.html
  • 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研究

    事,冀有余暇,一一为释。此虽非经中之大难,要欲取于君耳。”(《高僧传·慧远传》)罗什接书后,则一一作答。现存的《大乘大义》,即是罗什的书信回答。罗什于姚秦弘始七年(405)译出《大智度论》,姚兴即...,并深受其学说的影响。慧远在《阿毗昙心序》中曾说:  厕宾沙门僧伽提婆,少舐兹文,味之弥久,兼宗匠本,正关入神。……会遇来游,因请令译。捷婆乃手执胡本,口宣晋言,临文诫惧,一三复。远亦宝而重之,敬慎...

    许抗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01264983.html
  • 智顗对四悉檀的诠释与运用

    王志远释译,佛光出版社,民87。  《教观纲宗科释》,静修科释着,佛陀教育基金会,民84。  《集量论略解》,陈那菩萨造法尊译,新文丰出版社,民76。  《大乘大义》,陈扬烔释译,佛光出版社,民85。 ...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二 四悉檀的提出(印度)  第一节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与《大智度论》  一、鸠摩罗什的翻译  二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与《大智度论》的传译  第二节 《...

    李政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4970095.html